普格:火舞天堂 心灵 牧场

作者: 张敏敏 钱栩 来源:凉山日报 时间:2015-07-15 09:08:18 阅读量:

螺髻山·海口晨牧。游小军 摄

 螺髻山尽揽风光、高原牧场放飞心情、温泉水洗去疲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赋予了普格县最令人向往的旅游“黄金组合”,是无数生态旅游爱好者梦想中的“目的地”。

 
  火把节激情狂欢、红军树追忆历史、彝族年畅享美食。作为中国彝族火把节的发源地,这里民俗风情氛围浓郁,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为所有的景、物、人、事都赋予了独特的魅力。
 
  这就是普格,她的美多彩而独特,一定能渐渐驻进你的心里。
 
  普格县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南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汉族、回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白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是凉山州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县城所在地普基镇,海拔1480米,距中国航天城、州府西昌64公里,省道西巧路穿城而过,自古便是“北达巴蜀,南通滇越”的重要商衢之一。
 
  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的普格县,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可用“火热、神奇、罕见”加以概括。
 
  这里,有集“野、奇、峻、幽、险、秀”为一体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独特的地质结构、神奇的原始森林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是螺髻山迤逦风光的基调。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有“五绝”——五彩冰川湖泊、雄奇冰川角峰刃脊、世界上最大的古冰川大刻槽、一望无际的杜鹃花海和可供游客戏水解乏的天然温泉瀑布,都是世间罕见的自然景观。
 
  这里,有适宜休闲度假、沐浴疗养的“四川名泉”——螺髻山大峡谷温泉瀑布和县城温泉山庄;有极富塞外风情的海口高原牧场;有红军树等“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以彝族火把节为代表的独特民族风情风俗等人文资源。
 
  秀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红色历史遗迹在普格相映生辉,使之成为凉山旅游的一大热点。
 
  螺髻山中寻幽
 
  说起普格的自然旅游资源,首屈一指的就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螺髻山”。
 
  螺髻山集野奇峻幽险秀于一体,山中一山、一水皆从远古走来;一花、一草皆是姿态横生。静湖微起涟漪,白云拂身而过,云蒸霞蔚、似烟如梦,宛若人间仙境。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国内外罕见的古冰川刻槽、锐利高耸的角峰刃脊、五彩缤纷的杜鹃花海和气势磅礴的温泉瀑布被称为“螺髻五绝”。
 
  螺髻山,彝语称“安哈波”,意为五百里山峰和五指山峰,因其主峰高耸入云,直插九霄,形似青螺,宛如玉髻而得其美名——螺髻山。
 
  与大凉山一贯的“硬汉形象”相比,这个从名字就带了一丝婉约与温柔的螺髻山,以其冰川角峰、刃脊的沉稳刚毅,珍珠般散落的湖泊、茂密森林的秀美,展示出奔放热情“火把圣地”婀娜的另一面。
 
  螺髻山最出名的就是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遗迹,引得无数到这里科考的学者专家赞叹连连。角峰、刃脊、冰斗、冰蚀洼地,这些地理上的名词对应下来,就是峥嵘挺立的峰头和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因基岩、水草等外在条件不同,这些湖泊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翠蓝、棕红、草绿……五彩绚烂,夺人眼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螺髻山第五绝,被誉为“水帘洞”的螺髻山大槽河温泉瀑布。螺髻山温泉瀑布位于普格县城西北部荞窝镇境内,螺髻山东坡中段,海拔1800米的大槽河北岸。爬上海拔1700米的大槽河水渠堤坎、顺渠而上,攀沿“老虎嘴”,来到水势汹涌的大槽河,展现在眼前的就是青山环抱之中,热气蒸腾,声响如雷的温泉瀑布。温泉瀑布地处亚热带气候带,由于周围是青山环抱和温泉大量热气散发,各种山花四季开放,画眉和云雀林间穿来飞去,时而发出婉转悦耳的歌声,将这里渲染得如同幻境。
 
  泉水分三台直泻而下,从喷口射出的泉水沿“仙女池”、“水帘洞”、“鸳鸯池”、“青龙宫”等一系列天然回水凼飞泻而下,形成宽10米,高5米的瀑布,洁白晶莹,光射长虹。在大漕河瀑布温泉内,游客们可畅享非同一般的洗浴体验:天然回水凼是螺髻山用千白年时光精心为您打造的泳池,侧面是入口,正面飞瀑是浴帘。回水凼平均水深约1米,底部全是天然细砂,安全而舒适。在这里,既可戏水,也可泡澡,还可享受飞瀑“按摩”,所谓“人间天堂”,也不过如此。一些回水凼甚至形成了天然溶洞,里面交错纵横,犹如迷宫,游客们涉水“探险寻宝”后再寻着光亮走出来,往往会出现在不同的洞口,让人惊叹不已。
 
  云上牧场放歌
 
  很多来过普格的户外旅游爱好者都会在游记中重点渲染海口高原牧场的空灵纯净,称其为“云上的牧场”。
 
  海口,彝语称“依石波魁”,意为有水的草地。海口牧场位于螺髻山南余脉,因大槽河峡谷将其与主要风景区隔断,故又俗称海口梁子。
 
  海口牧场海拔高度为3200米,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牧场,四面环山,形成天然盆地。盆地西南角有一高山湖泊,形如弦月,在海口高原之上皓映碧空。春夏到此,置于湖心,观四周秀色,万顷松涛,半天星斗,一枕清霜,晨光曙色之中,轻摇一桨,便有一叶轻舟惊破湖心梦之感。
 
  海口牧场可牧面积达67000余亩,牧草繁茂,水源丰富,是难得的好草场。上世纪六十年代,普格县畜牧局开发建成了当地最大的国营牧场,如今耗牛成群,羊群似白云飘散在一望无际的草场上。牧场还利用海口湖养鱼,效益可观。
 
  游人到此,不但可以一睹石刻古朴原始的风彩,还可以骑上骏马在辽阔的高原牧场上驰骋,领略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牧歌情调。
 
  在今海口牧场西侧有一巨石,石顶部平面上刻有似人非人的图案和两横排古彝文,周围零星分布着一些小型图案,彝语称“洛界蒙独地”,石刻创作于何时,出于何位彝家先民之手已不可考。
 
  石刻本身并不足为奇,然而这里的石刻却意义重大。专家考证后证实,这些石刻记载着一个彝族先民迁徙的故事,这或许是揭开凉山彝人来历的一个重要史料,“普格”二字的原意,也许能从中寻到蛛丝马迹。
 
  关于这尊石刻,普格彝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彝族的先民从北方迁徙而来,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海口这个水草肥美的地方居住,数代以后,生了仆火三兄弟,兄弟三人决定外出闯天下。但又都想同母亲住在一起,争执不休,只好待母亲去逝后,将其灵牌分为三段,一人带一段,各奔一方,并相约子孙后代要回到这里定居,重逢后以灵牌为据。三兄弟的后代是否又回到了海口重逢定居已无从考证,但他们所秉持的“孝亲敬老”、“追求发展”、“建设家乡”等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无疑是中华美德的生动注解,已经被这三兄弟,以及更多兄弟、更多民族的后人所传承并发扬。
 
  火把广场狂欢
 
  日都迪撒火把场坐落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螺髻山边西洛洛乌乡。这里是彝族原生态的古火把场,数百年来都是彝民喜庆丰收、祈福许愿、展示美丽、彰显力量的重要场所。农忙之余,彝族男女青年来这里谈情说爱;重要节庆,大家汇聚在这里开展选美、摔跤、斗牛等竞技活动。天长日久,彝族民间最优秀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和装饰等艺术都汇聚到了这里,使之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日都迪撒自古以来都是彝族居住区域,彝族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此辛勤劳动,繁衍生息。日都迪撒古火把场平时周边少有居民居住, 每年火把节彝族各村寨将请出德高望重的长者择定吉日,集数寨、数乡群众举行火把节。因此,日都迪撒火把场举办的火把节越来越受到彝族同胞的看重,认为这里保持了民族性的原貌,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节日节庆,而是综合汇集彝民族文化情结、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活动和形式,是研究彝民族发展历程社会演进发展的活化石。
 
  每年的火把节这天,一大早,村村寨寨男女老幼风雨无阻,穿上节日盛装,带上干粮,成群结对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汇集到火把场,参与或观看斗牛、赛马、斗羊、斗鸡、摔跤、爬杆等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参加“朵乐荷”、“达体舞”等文娱活动以及彝家选美比赛。场内精彩不断,场外也热闹非凡:口弦、月琴、马布、葫芦笙、竖笛、木叶、山歌等旋律交织缭绕,将气氛渲染得热烈浪漫。青年男女约会在黄伞下,谈情说爱、交换信物,对唱情歌,互诉衷肠。晚上,村民们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聚集在日都迪撒古火把场载歌载舞,并高声念诵:“烧掉害虫,烧掉害蛾,烧掉贫穷,烧掉饥寒,烧掉瘟神,五谷饱满,六畜兴旺,人丁安康。”随着念诵声一声高过一声,欢乐也一浪压倒一浪,广场周边每一座山岭,每一片田野都有火把在飞舞流动,都似火龙在盘绕升腾,整个彝乡成为了火把舞动的海洋。火光点燃了夜空,也点燃了心情。围着篝火彻夜狂欢的人们也随之沸腾,空气中弥漫开美酒的香味……
 
  在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长征的路线图上,普格县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闻名省内外的革命遗址——红军树,就是记录和见证。红色文化为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魅力元素,也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昂扬积极的精神力量。于是,当我们走进并用心去感知普格的时候,你会发现,尽管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这里的发展还相对落后,但这里所呈现出来的一切美好和天然都蕴含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携带着普格人民的乐观、热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同心协力打造“中国彝族火把文化及螺髻山生态旅游目的地”而快速地改善、进步和繁荣起来。
 
  本报记者 张敏敏 钱栩

上一篇:昭觉谷克德省级湿地公园申报国家湿地公园
下一篇:四川拟规定: 文物古迹上刻“到此一游”最高罚五千元
一周阅读排行榜
视频关注排行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合作联系 | 广告咨询

始于2008年 凉山在线 www.ls520.net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2019630号 凉山州网监备案号:51340003001212

联系电话:0834-2596961 电子邮件:admin@ls520.net 联系 QQ:418311737 QQ:515299333

欢迎商家、企业、单位等社会各界朋友与本站合作,共赢未来! 联系地址:西昌市尤家屯安置小区21单元10-2室